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 发展规划

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         时间:2016-03-16        【 字体:  

 

 

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〇一六年一月

 


   

 

    ....................................................................................................................... 1

一、发展基础............................................................................................................... 2

(一)“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2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2

城乡建设再上新水平.......................................................................................... 3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3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果.......................................................................................... 4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4

生态环境获得新提升.......................................................................................... 5

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 5

(二)存在问题.................................................................................................... 6

资源综合利用深度不够....................................................................................... 6

产业链条较短结构不优....................................................................................... 6

创新发展能力相对薄弱....................................................................................... 6

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7

社会民生改善任务繁重....................................................................................... 7

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 7

扶贫开发任务艰巨重大....................................................................................... 7

二、发展环境............................................................................................................... 7

(一)有利因素.................................................................................................... 7

(二)潜力因素.................................................................................................... 8

(三)不利因素.................................................................................................... 9

(四)综合研判.................................................................................................... 9

三、发展思路...............................................................................................................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10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10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11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11

(三)发展定位................................................................................................... 11

建成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的战略中心............................................................. 11

建成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12

打造吉林省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 12

成为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2

(四)发展目标.................................................................................................. 13

经济实力跨越提升............................................................................................ 1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3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3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 13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3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14

四、总体布局............................................................................................................. 15

(一)空间布局.................................................................................................. 15

1、打造“一带两翼”总体空间格局.................................................................. 15

2、打造城镇、农业、生态三空间功能分区格局................................................ 16

(二)产业体系.................................................................................................. 17

五、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再造发展新优势..................................................... 17

(一)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17

1、规模化生产................................................................................................. 18

2、精细化加工................................................................................................. 21

3、品牌化经营................................................................................................. 23

4、市场化营销................................................................................................. 25

(二)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率先实现工业集群化...................... 26

1、油气开采及化工产业................................................................................... 26

2、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28

3、装备制造产业.............................................................................................. 30

4、化肥产业..................................................................................................... 32

5、新型建材产业.............................................................................................. 33

6、新能源产业................................................................................................. 34

7、生物医药产业.............................................................................................. 34

(三)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率先实现服务业高端化.. 36

1特色旅游业壮大工程................................................................................... 36

2商贸物流业提升工程................................................................................... 39

3金融保险业拓展工程................................................................................... 41

4房地产业升级工程....................................................................................... 43

5、文化产业提速工程....................................................................................... 43

6、健康养生产业突破工程................................................................................ 44

7、临空产业推进工程....................................................................................... 45

六、实施民生改善保障战略,释放发展新红利..................................................... 46

(一)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求.......................................................................... 46

劳有所得.......................................................................................................... 46

病有所医.......................................................................................................... 46

老有所养.......................................................................................................... 47

住有所居.......................................................................................................... 48

(二)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求.......................................................................... 48

学有所教.......................................................................................................... 48

居有所安.......................................................................................................... 49

乐有所娱.......................................................................................................... 49

(三)确保人民群众安全需求.......................................................................... 50

弱有所帮.......................................................................................................... 50

贫有所扶.......................................................................................................... 50

灾有所救.......................................................................................................... 51

七、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打造发展新引擎......................................................... 52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52

强化两核.......................................................................................................... 53

培育两带.......................................................................................................... 53

打造两极.......................................................................................................... 53

壮大多点.......................................................................................................... 53

(二)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54

公共服务.......................................................................................................... 54

推进机制.......................................................................................................... 54

均衡转移.......................................................................................................... 55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55

八、实施基础设施网络战略,构筑发展新通道..................................................... 56

(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56

1、公路............................................................................................................ 57

2、铁路............................................................................................................ 58

3、旅游轻轨..................................................................................................... 59

4、民航............................................................................................................ 59

5、水运............................................................................................................ 60

(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60

1、燃气............................................................................................................ 61

2、输变电网络................................................................................................. 61

(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1

大型水利工程................................................................................................... 62

防洪减灾.......................................................................................................... 62

抗旱水源.......................................................................................................... 62

涝区治理.......................................................................................................... 63

水资源配置...................................................................................................... 63

(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63

1、城镇路网..................................................................................................... 63

2、城镇市政公共设施....................................................................................... 63

(五)松花江沿江两岸基础设施建设.............................................................. 65

九、实施信息服务提升战略,开拓转型新路径..................................................... 66

(一)推动信息化与产业深度融合.................................................................. 66

1、培育和构建农业信息网络............................................................................ 66

2、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67

3、加速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67

4、扶持壮大电子商务业................................................................................... 68

(二)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 69

1、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69

2、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 70

3、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 70

4、建设便捷高效、功能完善的信息服务新平台................................................ 70

(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71

1、光网覆盖..................................................................................................... 71

2、无线网络..................................................................................................... 71

3、广电网络..................................................................................................... 72

4、网络融合..................................................................................................... 72

5、大数据........................................................................................................ 72

十、实施生态文明创建战略,营造发展新环境..................................................... 73

(一)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良好生态体系.................................. 73

1、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发挥湿地综合效益....................................................... 73

2、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改善生态脆弱区环境............................................. 73

(二)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构建环境防控体系...................................... 74

1、碧水工程..................................................................................................... 75

2、蓝天工程..................................................................................................... 75

3、松花江流域整治工程................................................................................... 76

4、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76

(三)推进低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77

1、低碳经济..................................................................................................... 77

2、循环经济..................................................................................................... 77

3、绿色生活方式.............................................................................................. 77

十一、实施全面改革开放战略,增添发展新动力................................................. 77

(一)全面深化改革.......................................................................................... 78

1、推动国资国企改革....................................................................................... 78

2、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79

3、优化政府运行机制....................................................................................... 80

4、扶持发展民营经济....................................................................................... 80

5、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81

6、加快金融改革创新....................................................................................... 81

7、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82

8、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82

9、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83

10、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83

(二)扩大对外开放.......................................................................................... 84

1、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和层次............................................................................ 84

2、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 85

3、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 85

4、打造开发开放平台....................................................................................... 86

十二、实施创新驱动生成战略,拓宽发展新领域................................................. 86

(一)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86

(二)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创新链.............................................................. 87

(三)着力推进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88

(四)着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90

十三、实施依法治市推进战略,开创法治新局面................................................. 90

(一)健全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91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91

(三)营造全民知法守法社会氛围.................................................................. 92

十四、保障措施......................................................................................................... 92

(一)强化规划引领.......................................................................................... 92

(二)强化组织领导.......................................................................................... 93

(三)强化政策衔接.......................................................................................... 93

(四)强化项目支撑.......................................................................................... 94

(五)强化监测评估.......................................................................................... 94

(六)强化公众参与.......................................................................................... 95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松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时期,是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和统筹发展“新四化”的奠基期,是落实省委“五大优势、五大举措、五大发展”的攻坚期,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松原市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发展、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松原”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依据《中共松原市委关于制定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突出政府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未来五年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积极有效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民生明显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预计(下同)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0亿元,年均增长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60700元,比2010年增加了22500元;地方级财政收入51.5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532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投资总量的1.7倍,年均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亿元,年均增长9.4%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17.351.531.2调整为1744.338.7。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发展,350个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油气开采及化工、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初见端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5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7亿元,是2010年的1.3倍,油与非油经济的比重由2010年的4555调整到2080,地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0年的60%提高到75%以上。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农机总动力达到60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3.7万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04户,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184个。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50万吨阶段性水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序推进,三大商圈建设初具规模,金钻百货、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等高端商贸综合体投入运营。大布苏泥林获批国家级地质公园。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3倍和3.5倍。引进域外金融机构5家,成立小额贷款公司25家,新增各类保险和担保公司18家。

城乡建设再上新水平以建设吉林省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江两岸”建设扎实推进,滨江特色逐步彰显。公园广场、巷路铺装、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暖房子工程、城区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陆续完成,集中供水、供热率分别达到95%80%,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85%,人均绿地达到20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县城、小城镇梯次发展、四位一体的特色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吸引力、承载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城镇化率达到4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村容村貌发生较大变化。新修农村道路800公里。新增绿化美化面积810万平方米。解决6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各项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政府职能转变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省率先实现非行政许可“零审批”,政府行政职权和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清减25%44%。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效果显著。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林权流转抵押贷款等试点顺利开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铺开,不动产登记、“营改增”启动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开放步伐不断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利用域外资金4078.6亿元,成功引进泰国正大、德国巴斯夫、中粮集团、华西希望集团、福建盼盼食品、大连佐源、山东史丹利、河北正鑫等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是2010年的1.8倍。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实现了义务教育初步均衡,高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全市医疗床位达到8576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到6家。文化、体育、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建成松原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马头琴制作技艺、“乌力格尔”、郭尔罗斯博舞等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功承办第六届全省农民运动会、查干湖全国公路自行车邀请赛。五年累计新建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1167个。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全面组织实施民生行动计划战略,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95.5亿元,建设完成322个民生项目。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245元和9571元,年均分别增长10.9%9.2%。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切实改善,五年累计改造棚户区166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22.4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近3万户。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实现市内常住人口医保全覆盖。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达到10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0.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174.9万人,参合率达到99.48%。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采取多元化方式和手段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五年累计脱贫22.2万人。

生态环境获得新提升启动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美丽家园”行动计划,开展“河湖连通”、“哈达山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三化”治理与湿地修复工程取得成效,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改善。“三化”草原治理面积完成9516公顷,草原围栏15.5万公顷,治理盐碱地面积9.1万公顷。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取得成效,污染物防控力度得到加强。单位GDP能耗降低24%,工业用水重复率达8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0%。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削减比例分别为-15.3%6.1%-12.7%8.4%(此为2014年数据)。

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现代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大广高速松原段、哈大客专、松陶铁路建成通车,新增等级公路里程1200公里。松原机场、松原港、松原天河大桥等项目顺利开展。重点水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哈达山输水干渠及配套管网工程基本完成。城市防洪左岸堤防、生态环保型壅水坝等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海勃日戈河等8条中小河流治理,额如等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防洪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光缆铺设总长度达到28460皮长公里;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4万户,光纤宽带和3G网络实现城镇全覆盖。实施电网升级改造,能源输储能力全面提升,累计修建电网224公里。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松原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经济总量小,运行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发展层次滞后仍是松原基本市情和主要矛盾。

资源综合利用深度不够。发展油气化工的资源“不占有”瓶颈仍待突破,丰富的农业资源尚未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业优势,特色旅游业的季节性“真空期”问题亟待解决。

产业链条较短结构不优。新的主导产业规模优势尚未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慢,项目谋划缺乏战略性思维和链条式设计,契合国家重点投资导向的产业类大项目、好项目偏少,“一油独大”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转变。

创新发展能力相对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30%。企业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4户高新技术企业。除了中省直企业外,地方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

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产城融合不足、支撑作用不强,不能满足吸纳大量农民进城就业居住的需求。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小城镇发展不快、规模总体偏小。

社会民生改善任务繁重。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住房、文化教育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劳资矛盾、安全生产等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加大。湿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扩大,草原退化现象依然严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与开发任重道远。

扶贫开发任务艰巨重大。因病因灾返贫现象依然存在,仍有14.5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最后一公里”仍有较大难度。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相映成辉,政治多元鼎立,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世界主要国家在竞争中合作,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主要经济体经济有望进一步好转。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等深度应用正在引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一)有利因素

随着全球性和区域性经贸合作程度进一步加深,东北亚各国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中蒙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中日韩自贸区”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量不断提高。总体向好的国际环境利于松原市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为打造中蒙、中俄、中韩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哈长城市群”及我省实施的“西部生态经济区”、“中部城市群”等重大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为松原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镇化和生态建设创造重要机遇。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加深,工业生产方式向多地组合型“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转变,为松原提供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转向高效、绿色、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驱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分税制改革、地方分权、放开准入等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为松原提供了巨大改革“红利”。各项政策的叠加,为松原市经济社会保持中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内部环境。

(二)潜力因素

围绕国家推进的“长吉图”及“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松原发挥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挖掘潜力,实现有效对接,必将产生巨大效应。随着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的发展,构建的三小时经济圈,有利于人才、信息、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向松原不断集聚,形成强大的发展后劲。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生物质、新能源、新材料、临空经济、健康养生、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批新兴产业的生成、发展和壮大,将促进松原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

(三)不利因素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出现下滑,稳增长、保民生的压力增大。加快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节约现代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增大,产业升级速度加快,传统支柱产业受到压缩,接续产业未能快速弥补,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紧迫感增强。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全球油气市场供求关系,中东等局部区域的不稳定,油气价格持续低迷,使依赖“油气经济”的松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产业发展和转型压力增大。松原处于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制约了松原的发展。国家粮食收储政策的改变,玉米价格短期内向下调整压力增大,对松原现代农业带来较大压力。

(四)综合研判

“十三五”时期,积极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发展将保持中高速水平。松原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抓住政策机遇,推动转型创新,全力攻坚克难,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多元产品上下功夫,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发展。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抓住国家振兴东北重大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五大优势、五项举措、五大发展”决策部署,以新一轮振兴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为主线,倾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全力打好稳增长保卫战、调结构攻坚战、促发展持久战,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抓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开创“转型发展、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松原”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在发展中要切实注重以下原则:

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大力推动区域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区域一体发展。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和谐松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在保护中开发,着力恢复生态原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松原。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富民与强市并重,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松原社会公正、和谐、稳定、进步。把安全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安全发展,建设民生松原。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切实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推进转型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构建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全市各方面、各领域创造性开展工作,推动全市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驱动转变,在创新中谋求实现后发赶超,建设创新松原。

(三)发展定位

适应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新趋势,立足现实发展基础,科学判断发展阶段,松原未来5年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定位为:

建成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的战略中心以“长吉图战略”西进为契机,推进松原资源综合开发,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全力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努力推进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造独具特色、自然和谐、功能齐全、新兴产业繁荣的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成为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中的现代工业聚集区、人口转移的重要承载区。

建成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立足松原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农业产业基础,依托西部土地整理、哈达山水利枢纽、松原灌区等重点工程,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和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市场化,实现生态、生产、经济协调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把松原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打造吉林省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绿色产业城。发挥产业基础雄厚优势,坚持绿色高效发展方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全力打造绿色农业强市、新型生态工业强市、生态服务强市。生态宜居城。坚持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强化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着力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构建优美宜居的生态人居环境,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成为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立足松原工业基础和优势,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积极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原材料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推动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全面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使松原成为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全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生物质、油气开采及化工等三大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跨越1000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得到加快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44442,新的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市区为龙头,沿路沿江带为主轴,扶余与长岭、乾安为东西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城镇化率提高到52%左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形成城乡协调互动一体发展新格局。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构建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修复。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二五”期末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二五”期末明显减少,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空气质量明显提升,重点水域水质进一步改善。

民生改善成效显著。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十三五”时期松原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安排

序号

类别

  

单位

2020

计划

年均增长(%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380

7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82000

6.2

预期性

3

地方级财政收入

亿元

与经济同步

增长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亿元

9248

12

预期性

5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同步

增长

预期性

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同步

增长

预期性

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下

预期性

8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27

预期性

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9

约束性

10

贫困人口减少

万人

14.41

约束性

11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39.5

预期性

12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

万平

方米

400

约束性

13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2

预期性

14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3

预期性

1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52

1.8个百分点

预期性

17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60

2个百分点

预期性

18

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

预期性

19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1

10

预期性

20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亿美元

2.5

10

预期性

21

新增用地规模

公顷

4563

约束性

22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

%

待省下达

约束性

23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率

%

10

约束性

24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

待省下达

约束性

2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20

约束性

26

森林

绿化

森林覆盖率

%

10.8

约束性

新增森林蓄积量

亿立

方米

0.1

27

空气

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80

约束性

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

%

10

28

V类水体比例

%

基本消除

约束性

29

主要污染物

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万吨

待省下达

约束性

二氧化硫

待省下达

氨氮

待省下达

氮氧化物

待省下达

                 

四、总体布局

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合作、产业集聚、协调发展、优势发挥、特色彰显的发展理念,遵循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努力形成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一)空间布局

1、打造“一带两翼”总体空间格局

“一带”指中部沿路、沿江经济隆起带。依托长白铁路、珲乌高速公路和松花江交通区位优势,以松原市区、前郭镇为核心,长山镇、王府镇等重点小城镇为节点,加速打造长春-松原-白城(松原段)经济隆起带,推动人口和经济沿路、沿江加速集聚,形成松原人口和经济主要集聚带和松原中部产业创新承载区。

“两翼”。“东翼”依托哈大公路、哈大铁路、哈松公路等交通干线,以扶余市区为核心,陶赖昭、蔡家沟、新源、五家站、弓棚子为节点城镇及周边乡村形成松原发展东翼,将东翼打造成吉林省中部转型创新区和吉林、黑龙江两个省会城市产业转移承载区。“西翼”依托大广高速、大科高速,以长岭县城、乾安县城为极点,与沿线城镇及周边乡村形成松原发展西翼,将西翼打造成生态经济承载区。

“中部一带,东西两翼”格局,将打破松原市单边发展的空间束缚,形成以中部崛起,辐射两翼的飞行式空间发展的格局。

2、打造城镇、农业、生态三空间功能分区格局

依据《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将松原全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合理确定比例,努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开发格局。

城镇空间包括已形成的城镇建成区、规划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面积为124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9%

生态空间包括全国及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规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发展的生态功能区,面积为7168平方公里,占全市的34%

农业空间除城镇空间及生态空间之外的国土空间,面积为126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0.1%

(二)产业体系

围绕油气开采化工产业、现代农业(含农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特色旅游产业和商贸物流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135”产业体系,即:打造油气开采(含页岩油开发)、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打造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食品加工(含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和健康养生3个五百亿级的产业集群;打造特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化肥和生物肥、装备制造五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五、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再造发展新优势

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国际国内需求、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抓住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促进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一)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转变,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运用现代信息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走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经营和市场化营销之路。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由低质低效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型农业转变;由产品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把松原建设成为现代绿色农业城市、中国北方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国际食品安全区。

1、规模化生产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建设国家级粮食基地、畜牧业基地、蔬菜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形成我国东北区域优质玉米、有机大米、优质畜产品、绿色蔬菜和特色杂粮杂豆等农产品集散中心。到2020年,全市规模化经营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一产增加值达到335亿元。

种植业调整优化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扩大高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建设现代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高油大豆带和优质杂粮带,打造国家粮食、油料安全基地和国家级绿色大粮仓。重点建设以扶余、长岭、前郭及乾安部分乡镇玉米产区为主的90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以松原灌区、扶余灌区、乾安灌区为主的100万亩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以扶余风沙土区和前郭西南部、长岭西北部苏达盐碱土为主的150万亩优质油料和杂粮杂豆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引导特色农产品向规模化、高效化方向发展。重点建设以长岭三青山、巨宝山和前郭县长龙、洪泉和宁江善友为主的30万亩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以前郭八郎、宁江区新城乡、经发区兴原乡、农业高新区为主的30万亩优质瓜菜果生产基地。壮大棚菜生产规模,依托长白公路、松花江沿岸的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互联网+蔬菜生产方式,提升蔬菜产业层次。推进三江口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建设。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阶段水平。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发展150个,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新建各种温室大棚2万个,基本建成吉林西部区域蔬菜生产、交易和流通中心。

畜牧业切实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推动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积极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养殖场(小区)为重点,扶持养殖专业户和大户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畜牧业企业,继续走企业+基地+农户发展道路。突出区域特色和品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做大做强生猪、肉牛、肉羊养殖产业。重点建设以中粮长岭200万头生猪、宁江齐全100万头生猪、扶余正邦200万头生猪、前郭华西希望100万头生猪等项目和宁江、扶余、长岭部分乡镇生猪养殖区域为主的千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以长岭县、前郭县查干花种畜场、扶余蔡家沟镇和宁江善友、新城乡为主的500万只优质肉(毛)羊和10万头优质奶牛生产基地;建设以前郭、乾安、长岭部分乡镇为主的5000万只禽类生产基地。加强畜禽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探索建立防疫补偿机制。加大畜禽生产无害化处理工程和养殖小区生态环境建设。扩大牧草和粮饲兼用型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粮饲、粮草轮作。到2020年,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和牧业小区(园区)2300个。全市生猪、肉牛、奶牛、羊和禽分别发展到1000万头、95万头、6.3万头、600万只和8000万只;肉蛋奶产量达到75万吨、22万吨和18万吨。全市牧草种植面积达10万亩,粗饲料加工能力达到1000万吨。

特色渔业改善渔业养殖条件和装备水平,发展生态化渔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独有品牌。依托河湖连通工程,积极扩大养殖规模,围绕查干湖、哈达山水库和花敖泡三大水面,构建大水面淡水鱼养殖体系,形成水产加工产业群,建设有机鱼生产基地。以查干湖为依托扩大有机鱼,增加分割鱼的产量,拓宽分割鱼的销售市场;以哈达山水库为依托,利用哈达山水库活水特点,加快老头鱼、船丁子鱼、岛子鱼、鳇鱼等稀缺品种的放养量,打造有机特色精品鱼基地;以乾安县花敖泡、道字泡和有字泡为依托,利用西部弱碱水质,打造有机弱碱性精品鱼基地。积极探索前郭和拉林河灌区稻田养殖,发展城镇周边池塘和草原湿地湖泡休闲渔业。调整优化渔业养殖的品种结构,在现有鳙、鲤、草、鲫、鲢等多元化基础上,突出发展市场好、价值高的名特优品种。建设中国草原湿地60万亩有机渔产业基地。到2020年,基本实现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实现商品渔产量4.3万吨,渔业产值达15亿元,重现东北大草原渔米之乡。

规模经营施小田改大田工程,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成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生态修复能力提升的高标准农田,累计完成标准化农田改造300万亩。加强耕地和黑土地保护,加大农田防护林网和农田生态建设。推进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带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经营,走“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多种经营形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推动土地向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适度流转。通过各类经营主体的壮大,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到2020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20户以上,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000个,加入合作社农户达到25万户,占总农户的48%,带动非成员农户2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8.5%。各类家庭农场发展到8000个,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30公顷以上的家庭农场发展到2000个。

2、精细化加工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聚集区发展转变,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质量,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资本化、园区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推动食品工业向高端、优质安全方向转变,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食源性安全食品工业大市。到2020年,形成五百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玉米深加工依托丰富的玉米资源,做大做强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形成布局合理、规模经营的产业体系,推进建立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玉米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开发营养、健康、休闲、方便玉米食品,稳步增加淀粉糖、多元醇(糖醇)产品生产,推动替代进口的食品级和医药级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高附加值酶制剂、功能性淀粉糖等产品开发。依托嘉吉产业园,利用生物技术,积极推进淀粉生物质产业发展,延长淀粉深加工产业链条,集中发展变性淀粉、优质麦芽糊精、淀粉糖、糖醇、氨基酸等深加工产品。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发展高纯度L-乳酸及聚乳酸树酯,加快建设聚乳酸等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系列制品生产能力。利用松原市现有玉米淀粉、工业酒精产业基础和秸秆制糖基础原料工程建设的糖基平台,重点发展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和平台化合物的乙二醇、丁二醇、1,3丙二醇、生物乙烯、丁二酸等生物基化学品,并延伸打造乙醇-乙烯-聚乙烯树脂、1,3丙二醇-PTT树脂及纤维、丁二醇及丁二酸-PBS树脂深加工系列产品等产业链条。到2020年,玉米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实现生物质资源精深加工转化。

食品加工加快企业兼并与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着力打造全国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吉林润禾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提高大米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培育方便米饭生产基地。加强稻壳、米糠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支持金香雪米业、哈达山米业米糠油的生产,开展谷维素、米糠蜡、维生素E等功能性物质的开发生产。发展各种传统大豆制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制品。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扶持不二蛋白推进以大豆蛋白粉为主的精深加工项目,开发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等功能性食品基料。加快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突出发展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等液态乳制品,加强干酪、奶油、乳清粉、乳糖等产品研发生产。提升杂粮精装产品品质,开发杂粮营养粉、营养糊、杂粮早餐食品、配方杂粮速熟产品等深加工产品。扩大规模,积极鼓励开发薯泥、薯片等马铃薯休闲即食食品的生产,建设马铃薯全粉生产项目。整合改造现有的调味品企业,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餐桌调味产品。大力培育地方酒业,扩大啤酒产能。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饮料企业落户松原,发展杂粮谷物类粮谷饮料及其他差异化饮料。到2020年,稻米年加工量达到350万吨,大豆加工量达到30万吨,乳品加工量达到20万吨。力争形成5家规模超30万吨的大型稻米加工集团性旗舰企业,打造1-2家东北地区强势品牌的重点调味品企业。

畜牧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生猪深加工,大力推进肉牛、肉羊深加工。以中欧食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肉制品深加工。提高工业化屠宰加工集中度,着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包括休闲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开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形成规模大、加工精、名牌多的肉制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猪牛羊副产物生化产业,大力推进副产物综合开发水平,提高副产物的增值创收,进一步加强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努力形成屠宰加工与生物化工生产协同共进的新格局。依托重点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努力研发或引进一批动物血液、动物骨骼和动物脏器生化产品科研成果,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20年,畜禽加工量达到3000万头(只),其中,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50万吨。

3、品牌化经营

加强农业品牌管理的顶层设计,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战略。充分发挥松原绿色、有机和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公共品牌创建与整合,通过品牌化经营,把农产品打入全国和世界各地。培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化经营意识,加快农产品品牌创建步伐,加强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环境建设,支持和保护农产品品牌。

农业品牌推出以“黑土关东情、生态松原粮”为主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松原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有机大米、有机杂粮杂豆、有机鱼和绿色蔬菜知名度。重点以松原有机大米和优质黄玉米为主的有机优质米系列,着力塑造大米地理标志性品牌,重点培育以查干湖大米为主的“查干湖”系列;以松原小米、绿豆等为特色的杂粮杂豆系列;以查干湖胖头鱼为主导的湿地弱碱性精品有机鱼系列;以前郭八郎乡为代表的绿色和有机蔬菜系列;以扶余生猪、乾安肉羊、草原肉牛等区域特色的优质安全畜产品系列;以扶余“四粒红”花生为代表的优质特色油料农产品系列;乾安弱碱食品系列;以区域知名品牌“扶余老醋”为基础的调味品系列;以区域知名品牌“三青山”粉条为龙头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系列;以玉米、大豆等为主的粮油精深加工产品系列。到2020年,成功打造松原十大系列30个农产品知名品牌。

标准化生产基地围绕玉米、大米、大豆、花生、查干湖水产品等优势产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农产品品牌生产基地,加强核心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夯实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在前郭建设“松原大米”品牌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区,在乾安建设“杂粮杂豆”品牌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区,在扶余建设“四粒红”品牌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区,在查干湖建设“胖头鱼”品牌标准化养殖核心示范区等。到2020年,建设10个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产品品牌生产基地。

4、市场化营销

更新农产品营销理念,由传统营销方式向现代化营销手段转变,由数量型营销向质量型、精品型营销转变,由产品营销向品牌化营销转变,由单一销售向多元化营销转变。以品牌化营销为主导,以区域批发市场为基础,以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为手段,立足本地区域市场,着眼国内外大市场,积极发展北京和上海等一、二线城市市场,抢占农产品销售制高点。

创新营销模式建设多层次农产品营销平台,加大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农产品区域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与超市和大卖场及直营店、农产品销售中介、零售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是查干湖有机胖头鱼、有机大米、有机杂粮杂豆市场体系。坚持高品质化和低成本化策略,注重农产品质量、外观特色、品牌及附加服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扶持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到2020年,完成网络销售平台和区域配送中心建设,实现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强化包装和宣传以松原绿色食品城为基础,全面搞好农产品加工、包装,美化农产品的外表,开展食品商标注册,以名创牌、树牌,提升松原农产品的品位,加大宣传,树立绿色松原公众形象,以绿色加名牌开拓市场。加大品牌资源整合,搞好品牌营销与推介,利用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加大松原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

农产品流通销售鼓励和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购销大户和流通经纪人等从事农产品流通,建立销售网络,使松原绿色农产品和健康食品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积极发展农超对接,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市场配送农产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培养一批松原本土懂经营、会管理、善推销的农村经济人。

(二)工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率先实现工业集群化

全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分散向集约集聚转变,由高污染、高能耗向低碳、循环、绿色转变。突出优化提升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30亿元。

1、油气开采及化工产业

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围绕大石化工业格局,重点实施油气增产、石油化工、天然气加工、油页岩开发及综合利用等工程。进一步巩固提升油气产能,加快推进油页岩开发产业化进程,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加工精深化和产业发展延伸化的方向,统筹上下游物料平衡和产业延伸关联,加快推进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千亿级油气开采、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打造独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城。到2020年石油化工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全力支持吉林油田公司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加油气后备可采储量;鼓励其加快产能建设,协同推进老区块全力挖潜和新区块快速建产,不断提高钻采能力,巩固原油产量,扩大天然气产量。重点抓好原油和天然气增产工程,推进吉林油田千万吨油气生产、乾安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天然气开发等项目建设,力争形成千万吨级油气(当量)生产能力。2020年末,全市油气开采当量累计达到2900万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达到240亿元。

页岩油和页岩气开采加快推进地下原位压裂化学干馏提取页岩油气试验项目,建设众诚集团10万吨页岩气中试基地,打造工业化示范项目,形成500万吨页岩油气开发当量。推进前郭县油页岩开发项目,形成300万吨页岩油气开发当量。到2020年,全市页岩油气开采当量达到800万吨以上,页岩油和页岩气开采业总产值达到240亿元。

石油化工抓住国家石化产业布局调整机遇,依托市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快现有产能改造升级。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战略合作,争取原油加工指标,增加炼化规模。集中力量做好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苯等主导产品开发;面向市场需求,深度开发乙烯、对二甲苯、石墨烯等国内中高端石化产品,推动石化工业向低排放、可循环、精细化转变。重点推进松原石化250万吨炼化一体化、50万吨高纯度对苯二甲酸、10万吨环氧丙烷、80万吨丙烯酸2-乙基已酯(胶粘剂)等重大项目。建设石墨烯产业基地和高端润滑油制造基地。到2020年,全市石油化工能力达到250万吨以上,石化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天然气加工以优势产业链条延伸为主线,以天然气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高附加值天然气加工产业,逐步提高天然气综合利用率。重点发展LNG、分布式能源、高端玻璃制品、天然气脱硫和硫化工产业链以及天然气制乙炔和烯烃产业链,促进天然气加工逐渐形成产品循环体系。重点推进富德甲醇制烯烃化工基地、生物天然气制乙二醇、天然气精细化工、天然气生产合成氨、吉林吉港50万吨天然气液化工程等项目建设。2020年,全市天然气加工能力达到15亿方以上,天然气加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页岩油气综合利用依托石油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快现有装置升级改造,利用页岩油资源开发下游综合利用产品。重点打造炼油、乙烯、丙烯及下游产品深加工及有机合成等产业;对油页岩在开采提炼过程中形成的页岩气进行集中提炼加工,重点围绕车船、化工等方面进行应用,推动页岩气开发综合利用,打造全国最大的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示范产业基地。重点推进石化园区页岩油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页岩油气炼化能力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80亿元。

2、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国家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城市建设为重点,统筹生物质利用产业发展,稳步提高生物质化工水平,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应用,逐步形成规模领先、特色突出的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格局,建设生物科学产业园区,打造五百亿级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2020年,全市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

生物质燃料依托现有生物质成型燃料龙头企业,整合区域内企业,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集中供热;在农村地区推广户用生物质成型燃料,解决户用炊事及采暖用能。到2020年,年产生物质成型燃料50万吨。依托松原光禾汽爆秸秆乙醇产业化技术,大力发展纤维素乙醇和非粮生物质溶剂等产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生物质柴油项目。到2020年,年生产纤维素乙醇100万吨、生物质柴油80万吨以上。利用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和农产品加工业、纤维素乙醇等企业的有机废水、废渣,积极发展产业用沼气、农村户用沼气、民用生物质燃气和车用天然气。推广秸秆气化工程,重点推进前郭等县区4个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推动沼气下游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生态园建设。到2020年,形成年处理秸秆75万吨、年生产沼气2亿立方米能力,生物质燃料产值达到10亿元。

生物质发电有序推进乾安县聚太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鼓励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推进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3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容量达到0.6万千瓦,产值达到10亿元。

聚乳酸及系列制品产业化立足松原市已有玉米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纯度L-乳酸及聚乳酸树酯。加快建设聚乳酸等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系列制品生产能力,推进聚乳酸系列制品在食品包装材料、一次性餐具、酒店易耗品、购物袋与可降解农业地膜等方面的推广应用。逐步推进秸秆原料生产聚乳酸及系列制品生产装置建设,努力实现多领域拓展应用。到2020年,形成年产聚乳酸树脂及系列制品20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值达到20亿元。

秸秆制糖及配套酶制剂利用长岭、前郭和乾安成片盐碱地、荒草地、山坡地等未开发宜能荒地,加强甜高粱良种选育,适时推进规模化种植和甜高粱制糖工业化装置建设。着力发展玉米秸秆制糖及糖基产业,重点推进秸秆制糖产业化装置和配套酶制剂项目建设。到2020年,形成年产60万吨秸秆糖、10万吨甜高粱糖、配套万吨级酶制剂的生产能力,产值达到10亿元。

生物基化学产品及产业链延伸依托松原市现有玉米淀粉、工业酒精产业基础,着力发展乙二醇、丁二醇等生物基化学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生物质资源精深加工转化。结合糠醛产能建设,打造糠醛-酚醛树脂产业链,利用糠醛废水生产醋酸钙镁融雪剂。到2020年,形成年产生物基化学产品80万吨的生产能力,完成产值10亿元。

3、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现有基础,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快速提升加工制造、技术研发整体水平,提高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和高新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加快构建以石油配套装备、农机装备、风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品为主的多元化、高端化和集群化发展的百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

石油装备制造面向吉林油田、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等国内主要市场,以雅达虹工业集中区为主体,突出石油装备的工艺提升、高端制造和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油气修井设备、起重设备、钻井配件、耐磨内衬油管、各种过滤器、压力容器等石油采钻及炼化装备制造,重点推进油田抽油机用大启动转矩高效节能系列永磁同步电动机、采油钻机及配套设备生产、石油机械生产等项目建设,推动石油装备制造产品系列化、产业集群化,打造国内陆上油田配套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到2020年,石油装备制造关联贸易额度达到100亿元以上,实现产值50亿元。

农机装备制造面向东北乃至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市场需求,发挥新研牧神公司在国内农机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整合全市农机制造产业资源,加快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重点发展动力机械、新型农机具、收获机械、畜牧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依托新疆机械研究院等科研优势,加快推进替代国外进口中高端农牧机械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打造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推进1万台拖拉机、500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万台花生收割机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农机生产能力达到3万台(套)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风电装备制造面向全省建设千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市场需求,依托北车同力钢构、上海成瑞、金风科技等骨干企业,全面提升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推动产业链逐步由关键零部件配套向整机制造方向延伸,将松原建成省内技术水平先进、产业链完整、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重要基地。重点推进2兆瓦及以上风电整机制造、1000套高强度碳纤维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配套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风机装备生产能力达到1万台(套)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

汽车和零部件制造面向为一汽、中车配套,以长岭汽车配套产业园为主体,围绕转向模块、制动模块、行驶模块、环境模块等方向,向系统化、专用化、集成化发展,集聚一批专业化的零部件制造企业,形成以核心企业为带动的较为完善的三级模块化配套体系。重点推进10万辆模块集成插接式电动车、50万套NCS轿车内饰顶棚毡、15万套迈腾轿车地毯、2000吨高性能片状模塑料(SMC)及其模压制品、1500吨汽车热镀锌管、1000吨年产汽车模具冲压、200万套汽车盘式制动器等项目建设。推进上汽—松原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打造充电桩制造基地和电动车制造基地。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到2020年,汽车和零部件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台(套)以上,产值达到35亿元。

4、化肥产业

加大产能建设力度,优化传统化肥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肥料, 推动化肥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迈进,逐步把松原打造成东北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形成百亿级化肥和生物肥产业集群。2020年,化肥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完成增加值40亿元。

基础性化工肥料依托中化长山、云天化集团、史丹利公司等骨干企业,围绕尿素、复合肥、复混肥等传统化肥产品,加大技改力度,推进节能降耗,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重点推进云天化20万吨钾肥、史丹利公司60万吨新型复合肥、中化长山缓控释肥、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公司100万吨复合肥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化肥产量达到30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70亿元。

新型有机肥料面向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研发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等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的新型肥料产品。着力引进金正大等行业领军企业,重点推进石化园区40万吨复合生物肥,100万吨微生物复合肥、30万吨有机生物复合肥、5万吨通用型生物固氮肥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有机肥产量达到15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

5、新型建材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 大力推进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重点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生产和配套技术应用,鼓励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品,全面提高全市建材工业的整体水平,并逐步向产品特色化、工艺绿色化和产业集群化方向转变。到2020年,建材工业实现增加值20亿元。

新型墙体材料大力推广环保、保温、抗震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重点发展住宅轻体保温建筑材料,外墙面砖、地面砖等水泥制品建筑材料,轻钢龙骨等新型墙体材料陶粒、空心砌块、粉煤灰砖、轻型内墙体板等新型建材产品。重点抓好100万平方米秸秆粉煤灰轻型墙体板、前郭县众鹏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宁江区1.5亿块页岩粉煤灰烧结砖生产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产值达到25亿元。

新型装饰材料。积极开发可降解材料、环境功能材料等生态环境新材料,全力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开发新型化学建材产品。以弓棚子工业集中区等为载体,加快提升木材加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积极开发人造板、家具及下游产品。重点抓好全木素木塑板系列产品加工、2000套整木定制家具生产、20万立方米高中密度纤维板、吉林森工金桥2万立方米地板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产值达到35亿元。

6、新能源产业

依托境内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合理布局新能源项目,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开拓能源供应和输出渠道,促进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融合发展,建成新能源全方位、多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格局。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亿元。

风力发电以前郭、扶余、乾安、长岭风能资源为依托,扩大风力发电建设规模,争取入网配额,加快推广风电供热等技术,提高本地消纳能力。重点建设前郭成瑞风能有限公司40万千瓦风力发电、扶余市20万千瓦风电场、乾安25万千瓦风力发电、长岭风场风力发电等重点项目。到2020年,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500万千瓦,完成产值62亿元。

光伏发电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化水平,利用荒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和石漠化土地建光伏发电站,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研究并推广光伏发电综合利用技术,推动电能就地转化利用。加快发展光伏设备制造,打造光伏设备制造基地。重点建设前郭20万千瓦光伏发电、长山一明光伏农业示范等重点项目。到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能力达到50万千瓦,完成产值6亿元。

7、生物医药产业

进一步推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西药制剂、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制药和生物农药产业。依托名牌建设,拉长产业链,加快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医药健康产业园,坚持走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安全有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提高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完成增加值50亿元。

生物疫苗推动传统疫苗技术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新型疫苗品种的引进与研发。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创新疫苗产品研发,加大对国际空白产品研发力度,特别是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前瞻性产品。加大与跨国疫苗企业的合作和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技术和重大品种引进,做大做强松原疫苗产业,打造全国动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支持和元生物扩大生物制品研发规模,率先实现新版GMP认证。到2020年,争取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亿头份,产值达到20亿元。

中成药运用超临界萃取、工业色谱、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先进技术,按照现代化中药发展方向,在继续开发传统中药基础上,鼓励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类药物,推动单体新药、复方新药、新剂型研制。鼓励行业整合重组,提高竞争能力。实现所有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到2020年,产值达到20亿元。

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坚持以仿制带创制、以制剂带原料发展,积极推进老品种技术提升与开发。积极跟踪国外专利到期、市场应用广泛的大品种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国内市场,替代进口产品。对现有原料药,重点增加制剂品种,加强新剂型的研究。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药物合成工艺技术,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药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医药企业优化组合力度,发展壮大大型医药企业,支持华侨制药、百年汉克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到2020年,产值达到30亿元。

生物农药加强对生物农药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国内空白,国际已有或在研产品为目标,吸引国内外行业优势企业入驻域内,特别是与先正达、拜耳作物、杜邦农化、江苏克胜、江苏扬农化工、山东侨昌公司等市场主体接触,引进优势菌种资源和先进技术生产线,通过合资共建等多种形式到域内投资建厂。重点发展动物源、植物源、微生物源、转基因源等四大类生物农药产品。到2020年,生物农药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三)服务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率先实现服务业高端化

以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为方向,以提质、增量为重点,着力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服务业转变。依托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做强做优特色旅游和商贸物流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优势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临空等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实施服务业七大工程。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

1特色旅游业壮大工程

依托松原市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的潜力,打好休闲度假、温泉冰雪和辽金文化三张牌,重点开发“亲水生态游”、“冬季休闲游”、“辽金文化游”和“乡村田园游”四大旅游产品,构建城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查干湖、哈达山休闲度假两大引擎;拓展长春-松原-兴安盟“中蒙大通道”、哈尔滨-松原-通辽“草原瀚海横廊”和沈阳-松原-大庆“草原瀚海纵廊”三条发展廊道;构建城区滨江休闲旅游(含哈达山)、查干湖综合度假旅游、蒙风草原生态文化旅游、辽金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四个功能片区;加快建设提升天河谷、三江口、哈拉毛都王爷府、大金碑湿地、大布苏泥林、春捺钵遗址、龙凤湖七个重点景区,释放北国滨江新城旅游独特魅力,打造吉林省西部旅游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到 2020 年,旅游接待海内外游客超 11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 210 亿元。

专栏18条精品旅游线路

三条市内串联主题线

哈达山——松原中心城市——天河谷——三江口的松花江精华线。

中心城市——库里湖——塔虎城——查干湖——乾西湖(春捺钵遗址)——大布苏(泥林)——腰井子——龙凤湖——中心城市的“草原瀚海”精华线。

中心城市——天河谷——三江口——大金碑——珠尔山——松花江度假村——沙洲森林公园——王爷府——哈达山——中心城市的“一江一河” 精华线。

五条跨区域拓展旅游线:

哈尔滨——松原——扶余——哈尔滨精华体验线。

长春——松原——前郭——乾安——长岭——长春精华体验线。

松原——大安——镇赉——白城——通榆——乾安——前郭——松原吉林省西部湿地草原体验线。

长白山——延边——吉林——长春——松原——白城“白山松水”精华体验线。

长春(哈尔滨、沈阳)——松原——白城——兴安盟——呼伦贝尔东北瀚海草原精华体验线。

生态旅游依托查干湖、大金碑、三江口、哈达山等湿地资源,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打造全国最大的荷花池;依托松花江两岸及水上资源,开发湖泊生态旅游产品;以腰井子、二里界、查干花等地为中心,积极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依托鳇鱼圈、泥林周边、哈达山乡村资源,开发乡村田园生态旅游;依托沙洲森林公园、松花江度假村、珠尔山等地,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依托中心城区沿江旅游带和月牙岛,开发滨江公园生态旅游;依托泥林地质资源,开发地质观光生态旅游。

冰雪旅游以查干湖为龙头,大力开发冰雪文化旅游产品、冬捕渔猎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突出“冰湖腾鱼”特色,加快冰雪吉祥物设计,着力开发冰上杂技、冰上歌舞、冰上民俗演绎等产品;积极引入科技,增加看点,以灯光、LED屏幕为表现形式,将科技、艺术与冰雪相融合,打造灯光秀表演和夜间冰秀剧场项目;做好冰雪雕塑游览、冬捕活动体验、渔猎文化感受、冰上运动娱乐和休闲项目产品开发;推进冰上越野场、冰上休闲中心和冰上服务区建设,延伸周边地区开办冰雪项目;充分利用妙音寺村、哈达山、农业高新区、所字等地冰雪资源,积极开发雪趣娱乐、冰上运动等产品。

文化旅游研发和打造民俗旅游商品体系,把松原辽金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引入旅游商品开发之中,围绕剪纸、葫芦画、羊皮画等,发展一批特色文化产品;挖掘民族多元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游,依托赛罕塔拉蒙古部落、王爷府、前郭蒙古风情街,重点开发草原蒙古族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推进赛马场项目及相关配套产业;依靠塔虎城、伯都讷、大金碑、三江口、春捺钵等文化和古迹资源,开发辽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加快塔虎城、伯都讷古迹复原建设工作;利用宗教资源,积极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工业旅游以石油工业为核心,建设松原油田历史长廊、“松原石油塔”市标、石油主题游乐场;着力打造石油文化公园、查干湖湿地石油公园、天天乐工农业旅游区,推动工业园区旅游功能化,美化园区景观,设置旅游服务设施,增加旅游观光、体验、参与、科教研学功能。充分利用风电资源,积极开发风电观光旅游产品,重点建设风电观景区,以风电设施设备为载体,建设多国特色风情建筑游览区、百里花卉观赏区、风电主题娱乐园。

休闲度假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推动旅游产业转变升级。打造温泉度假、泥疗养生、草原游猎等特色项目。积极推进华西希望“花舞松原”生态小镇项目,建设湿地花卉公园、水上乐园、避暑养生度假区、高档生活体验区等,把哈达山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5A级景区和东北最大的生态养生基地。依托查干湖区位旅游优势,利用水系与绿化景观有机结合,着力打造松原文化夏宫项目,形成休闲、文化、娱乐等为主导的休闲区,打造特色避暑和冰雪旅游胜地。

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餐饮、住宿、交通、游玩、购物、娱乐条件,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游客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需求。加快景区道路建设,构建方便游客出游便利的景区交通网络,重点推进查干湖环湖公路建设。完善通往3A以上景区交通公路建设,做好覆盖景区、连接各主要景点双向旅游道路建设,开辟重点景区旅游列车、轻轨专线。加强宾馆、旅店等住宿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查干湖民族风情别墅群、水韵江南风格的沿江度假村、养生养老别墅等项目。进一步加强蒙古族等民俗美食开发,重点建设水上食街、蒙古族民俗餐厅、农家乐特色餐馆、鱼餐馆等餐饮项目。

2商贸物流业提升工程

紧紧围绕转型升级主线,以“高端化、集约化、现代化、信息化”为导向,拓展商贸流通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贸业转变。依托哈长城市群、中蒙俄大通道重要节点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一批交通物流枢纽节点,建设一批具备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信息等多功能的专业和综合物流园区,全面构筑信息支撑、功能完备、运转有序、高效便捷的商贸物流产业格局。到2020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310亿元;物流产业增加值突破180亿元。

市场体系全力打造影响全国、辐射东北,带动周边的商品集散中心,进一步驱动经济由内循环向外循环延伸,围绕粮食、农副产品、畜禽、服装、建材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大市场。重点建设义乌小商品城、雅达虹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东北生猪及畜产品交易中心、五爱大型服装交易批发城、三井子粮食专业批发市场等项目,带动周边城镇和农村地区各类中小型消费市场的发展。依托现代物流业大发展,形成汇集四海、通达八方的商品大批发、大集散格局。

商业网点着力打造多元组合、功能健全、集聚财富的商圈平台,重点建设金钻商圈、东镇国际城商圈、哈萨尔商圈。加快推进商业综合体建设,重点建设站前商贸综合体、江北团结街区块和江南总机厂区块城市商业综合体,积极建设扶余、乾安、长岭等地商业中心。进一步完善零售网点,支持批零兼营和零售业快速发展,扩大本地居民消费。积极发展多元化商贸业态,着力推进连锁超市发展,支持网上购物业态发展,鼓励微店、电商新业态发展,促进消费市场转型升级。

物流园区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完善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物流平台。全面构筑松原现代物流业大体系。重点建设康宁油田配套粮食物流园区、雅达虹煤炭医药物流园区、乾安交通综合物流园区、三井子农产品物流园区等4个园区;松原市枢纽物流中心、前郭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和扶余综合物流中心等3个物流中心;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服务周边配送网络等2个物流网络;重点建设松原现代物流信息平台。

第三方物流坚持高端带动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培育专业化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松原物流业整体质量跃上新台阶。整合各类小型物流资源,组建具有一定规模、作业种类相对齐全和一定专业水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瑞禾、天安等物流园区为核心,引导第三方物流集群化发展。

冷链物流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构建松原市冷链物流节点平台,打造全域冷链物流大格局。重点发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等冷链物流模式, 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特殊药品从生产到销售冷链物流作业流程全覆盖。

会展业规划建设大型综合会展中心。引进和联合举办全国性专业会议和大型展会活动。加快发展中小型专业展、消费展和巡回展,构建“展、会、节”多元化会展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查干湖旅游节、查干湖冬捕节、伯都讷文化节、汽车展会、房交会等展会的水平。

3金融保险业拓展工程

建立健全金融、保险体系,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网络金融发展,构造松原坚实的投融资平台,形成强大的投融资能力,打造金融保险业强盛发展的态势,弥补经济发展资金长期不足的“短板”,利用金融保险的效能撬动产业经济常态化发展。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60亿元。

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地方、商业、域外多元银行体系,拓展夯实投融资支撑平台。建立自主掌控、独自运营、服务松原的银行体系,重点推进扶余、长岭等地松原村镇银行建设。整合全市资源资产和相关国有公司,充分发挥松原城市投资控股集团作用,破解资金瓶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鼓励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全面推进宁江、前郭、扶余、长岭、乾安5家农信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域外机构,发起设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域外银行入驻松原机制,吸引域外银行入驻松原。

保险业充分利用国家保险政策,推进商业保险公司业务覆盖三次产业的保险业发展格局,重点发展企业财产险、国内外货物运输险、运输工具险、工程险、农业险、旅游险,尤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引导设立农业消费保险公司,丰富农业保险市场主体,实现农、林、牧、渔保险全覆盖。释放保险业的潜力,强化险种规避风险的强度,利用政策与机制杠杆,努力加大理赔额度,加大农业风险的保障力度。

    证券业加强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扶持其业务经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促使更多的企业参与主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力争松粮集团、松原城市投资控股集团35家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帮助和支持资金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县(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各类政府融资平台,提升承接各类银行发行企业债券的能力,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等方式,筹集稳定的低成本发展资金,进一步扩大全市债券融资的总量和规模。

基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依托整合改造后的市场化融资平台,引入域外资金设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并购基金、产业基金等,推动全市经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4房地产业升级工程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以“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和“园林式居住区”为载体,以生态宜居为发展方向,打造低碳宜居之城。全力建设城区沿江工程,精心打造中部商务中心区、东部中高档住宅区和西部普通住宅区三大功能区,构筑城市标志性工程,打造“住在松原”品牌。重点以沿江九九公馆、哈达山养生养老生态园开发建设带动养老地产发展;以天河谷温泉旅游、查干湖温泉度假、哈达山温泉度假等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地产发展;以油气开采及化工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肥产业集群等建设带动工业地产发展。逐步形成以普通商品住宅为主,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住房为辅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工业地产等多种形式共同健康发展局面。健全房地产物业管理体制,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化水平。到2020年,住房闲置率控制在10%以内,5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物业治理覆盖面达到100%

5、文化产业提速工程

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为宗旨,合理开发多民族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作品及衍生产品,搭建创意产业交易平台,重点建设和发展艺术设计、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园区,满足松原市影视、民俗等特色文化和产业基地对创意产业的需求。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吉剧、小品、民族歌舞等品牌文化龙头企业,着力推进鼎润文化民族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民族民俗风情体验园二期项目,重点建设非遗活态传承展览馆弘扬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发展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和前郭县民族歌舞传习中心两大艺术团体。进一步完善辽金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办好辽金文化博览会加快新兴文化业态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传媒、咨询策划、主题公园等业态

6、健康养生产业突破工程

积极培育康体养生服务业,依托域外医疗技术和前沿生物基因科研成果,围绕预防、诊治、康复等医疗环节和基因工程,努力打造医疗健康服务业体系。深化与美国莲见基金会战略合作,加快推进症预防治疗康复中心项目建设,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加快引进和建设牛皮癣治疗中心和糖尿病治疗康复中心,努力与省内外基因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关联,积极做好基因筛查和优选等项目的引进,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康复、中医按摩和蒙族医保健等紧缺型医疗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相关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机构。加快培育休闲养生服务业,重点发展温泉疗养、森林负氧离子健身运动、生态休闲养生居住、草原康体养生运动,河岸休闲健身与水上体育活动。积极规划休闲养生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健康、养生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广聚医疗健康、休闲养生服务新兴业态,积极推进医疗健康养生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具备保健康复、强体健身、休闲康体等多功能健康养生综合体,鼓励和支持在休闲养生区开展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等项目。到2020年,把松原打造成全民健康、生态宜居、吉林西部一流的健康休闲养生产业目的地。

7、临空产业推进工程

加快推进松原查干湖机场枢纽工程建设,同步建设航空指向性产业集群,依托临空产业吸纳能力和区位优势,打造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尽快形成引领松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松原机场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配套服务区、航空物流园区、航空机载设备高端制造与维修园区、进出口工贸园区、机场商贸综合区、食宿餐饮休闲娱乐综合服务区等载体功能区,构建临空指向明显、航空相关产业服务的临空现代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松原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松原航空学院,开展航空培训与体验服务,建设飞行员培训基地,提供飞行人员私用驾驶执照、商用驾驶执照和机组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服务。打造航空俱乐部,提供小型飞机试驾体验中心,推动查干湖旅游区服务功能跃升新台阶。积极开展通用航空服务,开展固定翼农化通用机和无人机作业服务,依托新建机场发展低空飞行,开展农业、林业、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等方面的通用航空活动。

六、实施民生改善保障战略,释放发展新红利

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组织实施“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居有所安、乐有所娱、弱有所帮、贫有所扶、灾有所救”十大民生行动计划,着力增强民生工作的普惠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将新增财力80%以上全部投向民生,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水平年年有提高,生活质量年年有改善,社会和谐年年有进步,建设繁荣、和谐、开放、美丽的新松原。

(一)保障人民群众基本需求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民生工作的基础保障。

劳有所得完善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发展空间,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以上。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新增民营企业0.6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4万户,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达15户,创办中小企业400户。促进民营企业岗位批量开发和规模就业,实现90%以上的社区充分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27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累计达到300万人次。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与经济同步增长

病有所医按照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要求,加快建设综合性大型医院、中医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达到285万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超过70%,建立全覆盖的医疗保障网。加快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成松原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以各县(市、区)急救站(分中心)为基础,基层急救站为基点的全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建设,完成市中心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20)等各类医院的新建扩建,改善89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和1073个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提高疾病防控和治疗能力。到2020年,全市医疗床位达到1万张,每千人床位数达到3.5张,每千人从业医师2人,每千人注册护士2.4人。

老有所养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托底作用,引导吸收社会各类保障服务资源和经济实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努力推进城乡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拓展政府购买城乡养老服务范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9.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7万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广“一键通”(GPS定位、SOS紧急呼叫)信息服务,全方位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发展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完善养老福利社区整体建设,新增100个养老机构、床位8100张,保证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到36。全面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住有所居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暖房子”工程,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改造棚户区400万平方米,安置回迁居民3.5万户。实施油田“暖房子”工程,改造楼房1083栋,受益居民4万户。整治老旧小2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2.6万户。综合管理弃管小区,对350栋弃管楼房实施管理,受益群众1.5万户。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健全社区就业、救助、卫生、疾控等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各项公益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到2020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改造农村危房5.8万户,农民住宅砖房比重达到100%

(二)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求

学有所教、居有所安、乐有所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是民生工作多元化的重要体现。

学有所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学规划各级各类学校布局,新建市直属公办幼儿园2-3所,扩建幼儿园188所,宁江区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经济技术开发开区新建初中一所,建成松原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以上。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全市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职普教育协调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探索与知名高校联合创办石油应用学院、现代农业工程学院、高级护理学院、旅游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科学规范的校车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扩大教育对外合作交流。

居有所安推进城市二次供水设施、农村安全饮水、供热设施、燃气设施、老旧供电设施、背街小巷和治安防控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建、改扩建大型二次供水站71座,撤并老旧供水站203座,城区饮用水末端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彻底解决百姓供水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扩建热源厂6座,热力站44座,改造城市供热管网298公里,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实现市区、县城以及常住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天然气管网全面贯通。维修改造354栋楼房老旧供电设备,受益居民2.42万户。全市210条破损背街巷路全部完成改造,切实改善百姓居住环境。建设125个警务室和59个治安岗亭,建设高清城区治安监控点位1800个和高清农村治安监控点位2200个,高清治安卡口210处,实现治安防控网络全覆盖。新增消防站42座,设置市政消火栓613个,实现接警起5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全市建立完善的城乡供水、供热、供气、治安、消防体系。

乐有所娱大力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公园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和群众艺术馆建设,谋划建设文化产业大厦、演艺中心等项目,完善健全文化体育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老年大学办学场所,建成市级综合体育馆1个,科技文化中心1个,市级博物馆1个、县级博物馆1个,大剧院1个,新建1个大型游泳馆,完成市数字图书馆建设,农村文化小广场达到全覆盖,加强112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管理。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市群众艺术馆馆办群众文艺团体达到10支,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和赛事。实施吉剧振兴工程,加大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加大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力度,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举办《明代卫所专题陈列》展览,藏品数量逐年扩充。到2020年,实现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确保人民群众安全需求

弱有所帮、贫有所扶、灾有所救是帮助困难群众应急解难的有力举措,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弱有所帮积极开展慈善救助、生活补助和法律援助,建立起全方位多领域的社会大救助体系。建立城乡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实现城乡低保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建立全市优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好残疾人、流浪乞讨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救济,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率达100%,慈善大病救助达到1800人,残疾人托养4000人,救助1.5万人完成学业,完成7680名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建设完善50个法律援助基层站,提高便民服务接待窗口的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确保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

贫有所扶通过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医疗救助、社保兜底等举措,突出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关键环节,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针对不同贫困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到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贫困群众吃穿不愁、基本教育、医疗和住房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群众与全省一道提前进入小康社会。

灾有所救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势头。着力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行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做好重大自然灾害防范,杜绝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到2020年,全市国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发展到33个,城乡新建社区避难场所300个、容纳160万人。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推进松原市规划区震害预测项目,建设松原市防震减灾科普基地。完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保障体制机制,建成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应急指挥体系。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和技术服务,完成78个乡镇监管服务站建设任务,在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各屠宰场和生鲜乳收购站等环节设立120个监测点。建成并完善市、县、乡、点四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检验检测体系,完成食品药品快速检测180批次,常规检验4800批次,确保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5%,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证率达100%,无照食品加工、批发“黑窝点”取缔率达100%。药品安全信息监测覆盖面达到90%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100%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推进军政军民共建,民兵预备役部队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加强地方志鉴编修、地情资源开发和利用及基础建设,完善地方志工作政府规章。

七、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打造发展新引擎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完善和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城镇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推动松原市逐步由传统能源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变,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把松原市建设成为哈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面向东北亚开发开放的重要门户,北方生态宜居城市。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及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运输渠道,构建以松原市区为主扶余市区为副的城镇发展核心区,以长白铁路、珲乌高速公路和哈大铁路、哈长高速公路为城镇发展轴带,以北京、上海为服务重点,打造上海的北方休闲地、北京的东北游乐地,以长岭、乾安等2个县城为次级发展中心,以长山镇、王府镇、查干花镇、乌兰图嘎镇、蔡家沟镇、陶赖昭镇、弓棚子镇、三井子镇、太平川镇、前七号镇、永久镇、安字镇、大布苏镇、水字镇、让字镇等15个重点建制镇推进城镇化的节点,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联系紧密的两核两带两极多点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全市城乡一体化。

强化两核继续做强做大松原、扶余一主一副城镇发展核心区,全面实施推进松前同城化,加速提质扩容,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城市规模,促进人口和产业聚集,积极创造条件形成与周边邻近城镇组团发展的态势,将松原打造成支撑带动吉林西北部区域经济增长极、人口规模75万的大城市;将扶余打造成为哈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人口规模20万的中等城市。

培育两带依托长白铁路、珲乌高速公路和哈大铁路、哈长高速公路两条交通干道,加速打造长春—松原—白城城镇发展轴带(松原段)和哈长城镇发展轴带(松原段),以松原城区、扶余城区为龙头,长山镇、王府镇、蔡家沟镇、陶赖昭镇等县域节点城镇为支撑,引导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城镇经济轴带聚集,形成产业隆起带,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打造两极强化长岭、乾安县域中心功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承载能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小城市,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6万人和8万人。

壮大多点依据区位、人口、产业、资源等因素,确定15个镇为区域推进城镇化重点发展节点镇。按照提高质量,注重规模、体现特色要求,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形成经济实力强的局部区域中心和特色鲜明节点小城镇,成为农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二)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公共服务要加大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会救助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投入,向所有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常住人口同城同待遇,使农民能够真切地享受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红利。到2020年,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基本实现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水平逐步提高,将进城落户农民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有稳定工作的转移人口纳入到公积金管理范围;农业转移人口参加社会保障覆盖率不断加大,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

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企业要落实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依法为农业转移人口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业转移人口要按照规定承担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费用,逐步提升融入城市社会能力。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建立农业转移人口人地分离的权益保障机制。推进土地确权,保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均衡转移着力解决就近就地转移人口的“新城镇化”[1]问题。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减少农民工和家属跨省流动迁移,引导他们在原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实现就地就近转移。科学规划布局一批农村新型社区,探索旧村改造、村庄合并、产业带动、企业参与等农村社区创建模式。针对就业需求和产业关联分工,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创业基地,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到2020年,就地就近转移“新城镇化”人口10万人。着力解决已转移人口的“半城镇化”问题。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强化进城农民的权益保障。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转移人口落户成本。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到2020年,解决已转移“半城镇化”人口30万人。着力解决小城镇“虚城镇化”问题。改善小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帮助小城镇居民转变生活方式,适应城市生活节奏,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的环境和生活。到2020年,解决“虚城镇化”人口17万人。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立以工带农,以城促乡,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新机制。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基本条件,打破城乡界限,统筹空间布局,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财政等五大体系,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基础设施联网共享、城乡公平同步发展。推进乡村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分治的管理模式,加大公共财政对乡村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的投入。统筹城乡资源要素,构建规范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林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美丽乡村工程”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建设,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八、实施基础设施网络战略,构筑发展新通道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平台,推动基础设施由传统型建设向现代智慧型建设转变、由单一功能型向多元复合功能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建设方式向质量提升建设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为加速松原经济转型创造坚实条件。到2020年,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成体系,能源基础设施较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全覆盖,市政基础设施多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

(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加强对外联系和腹地拓展为目标,以高速公路为龙头,以铁路为动脉,以骨架路网为支撑,以港站为节点,以航空为主要通道,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构建以公路干线、铁路干线、查干湖机场为骨架,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布局合理、快速便捷、连接区域内外的交通运输系统,形成空地一体、水路相连、便捷高效、四通八达的“大交通、大通道、大路网、大枢纽、大物流”格局。

1、公路

全力打造公路干线网络,配合城乡建设规划布局,打造以高速公路为骨架,连接周边各城镇,并和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走廊衔接良好的公路干线网,形成普通干线网与骨架公路网紧密衔接配合,农村公路网络化的公路网体系。加快松原区域内5条高速公路建设。建设2条机场连接线。建设和改造5条干线公路,提升干线公路等级,增强松原区域主要结点城市间通达能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县级路网调整,乡村公路由村村通建设转入村屯网络化建设,逐步达到村屯间晴雨互通,晴雨通车率达67%。到2020年,形成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各层次能力相匹配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专栏:公路网

   高速公路

1. 绥芬河至满洲里高速公路铁力至科右中旗联络线扶余至松原段:扶余(小五号)—榆树沟—弓棚子—新万发—三井子—八百垧—三家子—大广高速解放互通,建设规模94公里(扶余市84公里,宁江区10公里)。

2. 绥芬河至满洲里高速公路铁力至科右中旗联络线松原至通榆段:大广高速拐脖店互通—红星牧场—让字—王字—鸣字—效字—才字—荣字—乾安与通榆交界,建设规模91.3公里(前郭县16公里,乾安县75.3公里)。

3. 绥芬河至满洲里高速公路铁力至科右中旗联络线榆树至扶余段:榆树与扶余交界—扶余(小五号),建设规模17.9公里。

4. 双辽至嫩江高速公路双辽至洮南段(长岭境内):建设规模56.5公里。

5. 北京至哈尔滨高速公路长春至拉林河(松原境内)段改扩建工程:建设规模41.8公里。

   机场连接线

1. 大广高速查干湖机场连接线工程项目:建设规模2.049公里。采用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2米的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2. 国道绥沈公路(G203)查干湖机场连接线工程项目:建设规模5.447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采用12米。

   干线公路

1. 国道G203线松肇交界至善友段改建工程:松原与肇源交界—松花江—风华—大洼—善友,建设规模37.9公里。

2. 国道牙(牙克石)四(四平)线(G232)海坨乡至二龙山段续建工程:大安与乾安交界—来字—夜字—民字—王字—赞字—安字—阶字—二龙山,建设规模65.3公里。

3. 国道牙(牙克石)四(四平)线(G232)后宝山至朱家屯段建设工程:后宝山—流水—双龙—东岭—朱家屯,建设规模38.3公里。

4. 国道牙(牙克石)四(四平)线(G232)二龙山至后宝山段续建工程:二龙山—查干花—讷日吐—东三家子—后宝山,建设规模40.6公里。

5. 国道G203线长岭至金宝屯段改建工程(其中松原市境内望宝桥—双榆树段):望宝桥—新安镇—双榆树桥,建设规模21.7公里。

   农村公路

1.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县级公路建设300公里;完成乡级公路建设1500公里。

2、铁路

加快推进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能源通道和枢纽建设。继续推进长白快铁拓宽路基、提升速度、增加轨道,成为真正的高铁线路。加快扩大松原区域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努力构建快捷、智能的现代化铁路网络,进一步畅通松原货运和客运融入东北、与周边城市群无缝衔接的渠道。谋划建设6条高速铁路,4条干线铁路。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县与县之间的联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通以及与省外城市的无缝衔接。

专栏:铁路网

     高速铁路

1. 长春至乌兰浩特高铁松原段:新建线路长度416公里。

2. 哈尔滨至通辽高铁项目:哈尔滨—肇源—松原西—长岭—双辽—通辽,松原境内线路长度198公里。

3. 松原至四平高铁项目:长白铁路松原站—前郭县宝甸乡—乌兰图嘎镇—孤店乡—长岭县城东侧—大广高速折向东南—四平市梨树县城—四平东站,线路长度240公里。

4. 松原至哈尔滨高铁项目:长白铁路松原站—松原港(下六家子码头)—第一松花江—黑龙江省肇源县—肇州县—哈齐高铁肇东站,线路长度175公里。

5. 松原至扶余高铁项目:长白线松原站—国道G302和第二松花江—宁江区善友镇—三井子镇和弓棚子镇—肖家乡—哈大高铁扶余北站,线路长度120公里。

6. 松原至乾安高铁项目。

     干线铁路

1. 长白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长春北站—农安县—前郭县—松原市区—大安市—白城站,新建线路长度330公里。

2. 松原至哈尔滨(肇东)铁路:松陶铁路松北站—松原港(下六家子码头)—第一松花江—黑龙江省肇东市城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线路长度150公里。

3. 长春(开安)至西巴彦花松原段铁路:线路途径松原市境内148公里。

4. 松原至乾安铁路:新建线路长度95公里。

3、旅游轻轨

积极发展旅游观光轨道交通,编制松原市旅游观光轻轨线网规划。布局建设松原查干湖机场-查干湖-哈达山-三江口旅游轻轨线路,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和外围旅游景点、各交通枢纽间的交通联系,满足旅游观光和居民便捷快速出行需求。

4、民航

加快松原查干湖机场建设,构建空中走廊,打通对外往来的空中通道,满足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根据松原市经济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时效性的需要,结合农化通用航空器作用半径,规划建设长岭县通航企业机场、松原应急救援直升机场(起降点)、9个固定翼农化通用机场(起降点)。到2020年,开通松原至北京、松原至大连、松原至长白山、松原至三亚、松原经青岛至三亚,松原经大连至上海,松原经郑州至昆明等7条航线。发展50-70人的小飞机旅游专线,与全国各地区三线旅游实现无缝对接,打造独具特色的“空中巴士”。将松原查干湖机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重要航空港、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随着中蒙俄交通大通道战略深入实施,提早做好机场扩建准备,为松原作为开发开放门户和重要节点城市经济合作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5、水运

加快航道和港口建设,形成干支联动、畅通高效、安全生态、过货能力较强的内河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松原港(下六家子)、扶余港(下岱吉),实现水路与公路及铁路运输方式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市区水域和查干湖水域2个旅游区,新开辟宁江湾至哈达山库区、宁江湾至龙华寺、市区围绕江心岛夜航三条旅游线路,新建市区宁江湾旅游码头3处,新建哈达山库区旅游码头1处。

公、铁、水、空建设全部完成后,松原可形成水、陆、空立体化交通大格局,成为吉林省西部交通枢纽中心。形成以松原为中心,半小时生活圈,辐射5个地级城市、300万人口;1小时工作圈,辐射8个地级城市、400万人口;2小时经济圈,辐射15个地级城市、1000万人口;3小时休闲养生圈,辐射24个地级城市、3000万人口。成为长春西花园、哈尔滨南花园、京津冀地区的东北休闲基地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东北避暑休闲基地。为松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业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保障安全、节能优先、清洁利用、满足内需、扩大外送”的原则,着力加快天然气、电能基础设施建设,以管网、输变电网建设为重点,推进“气化松原”、“ 西电东送”工程,为进一步推动松原经济高速、绿色和安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燃气

实施“气化松原”工程,实现市区、县城天然气管网全面贯通。做好“气化村屯”规划和实施,将气化工作向具备条件的重点镇及商业用户拓展,并延伸至村屯。市城区新增铺设天然气管网36公里,管网覆盖率达90%,天然气居民用户发展到55万人。各县(市)新增铺设天然气管网24公里,管网覆盖率达到90%,天然气用户发展到51.2万人。重点乡镇居民气化率达到85%、公福用户气化率达到100%。积极拓展供气领域,大力推进工业、公福领域用气,积极发展燃气热电联产、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用气,加快推进燃气分布式能源和加气站建设,拓宽燃气下游利用市场。积极推进城市应急储气调峰设施建设。

2、输变电网络

加强电力通道建设,完善市内主干网架建设,形成以松原、长岭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的,220千伏变电站为辅的输电网架,使地区之间电力交换能力得到增强,使吉林省西部盈余电力向中部负荷中心输送的通道得以拓宽,电网“西电东送”的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启动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采用先进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协调运作,形成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载体。

(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保障安全、改善环境、服务民生、支撑发展为目标,以江河湖泊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为农业服务的水利现代化进程,提高松原水安全保障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大型水利工程。推进河湖连通工程,充分利用哈达山总干渠,向前郭、乾安、长岭辐射,重点实施河道治理、引水灌溉、生态修复等工程,构建形成以查干湖为核心的引、蓄、灌、排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到2020年,年均引水量1.55亿立方米,蓄水量22亿立方米,增加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推进松原灌区工程兴建灌区农业灌溉设施,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建设灌溉干渠15条,灌溉面积达到285万亩。加强扶余灌区、塔虎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逐步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区网络运行体系。

防洪减灾加大江河治理工程建设力度,保障区域防洪安全。重点实施吉林省松花江流域(松原段)综合治理工程,积极开展松原市城区左右岸堤防达标工程,提高嫩江、拉林河防洪能力建设城区段防洪工程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其它段防洪工程达到50年一遇标准。积极推进江心岛湿地公园及两岸景观工程、生态环保型壅水坝工程和滨江大道延伸工程建设。完善重点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小水库(闸)除险加固。

抗旱水源建立节水灌溉工程和技术体系,积极扩大高效作物膜下滴灌和喷灌面积,重点建设搞好农田灌溉支渠道防渗、排涝沟渠工程。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加大农田抗旱水源井建设。到2020年,喷灌面积达到40万公顷,玉米膜下滴灌面积达到50万公顷,新增抗旱水源配套机电井2万眼,其中大井7千眼。

涝区治理。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支持,转变观念,变水害为水利,加快前郭望海涝区(长岭、前郭)、乌龙安昌涝区(前郭、乾安)、前郭深重涝区等7处重涝区治理工程建设。到2020年,新增治理易涝耕地面积17万亩。

水资源配置。积极推进重点县(市)水源工程、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引松入扶供水工程和长岭县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形成区域江库联通、相互补给、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为松原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加快市政基础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构造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城镇路网,打造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城镇市政公共设施体系,为提升城市品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城镇路网

规划路网结构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构成。其中规划5条快速路,用于连接江南、江北整体路网;规划38条主干路,用于连接城市主要功能片区;规划58条次干路,与快速路、主干路一期构成城市骨架网络,兼具交通和服务功能;规划的支路网用于打通交通微循环。

2、城镇市政公共设施

供水设施全面推进供水管网建设,着力改造和完善供水管网布局,重点建设松原城区输水干线、扶余市供水管网、查干湖景区供水管线和配水管网。逐步提高城镇供水能力,重点建设江南江北水厂、查干湖水源工程和给水处理厂。加快推进二次供水站建设,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

供热设施加快热源厂建设,推进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满足城市发展供热需求。新建扩建热源厂6座,热力站54座,改造老旧供热管网298公里。到2020年,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

排水管网推进松原市西部城区排水管网扩建项目,重点新建雨水管线71公里,新建雨水提升泵站3座。推进前郭县雨水管网改造项目,改造城区雨水管线13.4公里。推进污水管网建设,重点抓好松原市西部城区污水管网工程项目,实现松原市西城区敷设污水管网66.6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2座及配套工程。推进扶余污水处理厂升级扩建及管网建设项目,实现扶余城区新建及改造污水管网48.5公里。

地下综合管廊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用地结构、布局形态和道路交通、各市政管线等规划以及综合管廊适宜建设区分析,在松原市中心城区构建干线、支线及缆线沟三级系统,构成“江南两横两纵、江北8字贯穿”干线综合管廊系统,再通过支线管廊与干线管廊形成有效联系,形成“纵横互通、分散布局”的综合管廊系统,为智慧管网的发展搭建起建设平台,引导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

海绵城市。不断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重点实施城区内绿色屋顶推广、透水地面铺装、雨落管断接和绿地建设、人行道可渗透铺装、道路绿化带LID集成应用、公共空间LID设施推广、老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建雨水管道、供水管网改造、内河水系综合整治和河湖连通等工程,以及建成区外防洪和水源涵养等工程,推进传统灰色排水系统向绿色排水系统转变,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维护城市良好生态功能。

过江隧道谋划建设市区段3.5公里松花江过江隧道及过江管廊,最大通车能力9万辆/天。到2020年车流量达7.8万辆/天,高峰时段通车能力达6750/小时。过江隧道和过江管廊建成后,可促进江南、江北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市区域公路集疏运通道网络。

(五)松花江沿江两岸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对第二松花江干流松原段和三江交汇区域,全长约85公里,宽度3-10公里,面积75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进行深度规划,坚持大水、大绿、大格局的理念,从生态、交通、产业、生活等多角度定位,突出松原特有的城市风貌和生态风貌,打造沿江展布、生态融合、组团发展的“百年松原”城市发展核心区,发展松原的“不夜城”。在空间发展上初步形成一廊、两岛、三港、四区、六桥的发展格局。一廊,打造松花江沿岸规划百里生态绿廊,强化松花江这一城市发展的绿色主轴。两岛,以遥相呼应的天河岛和动力岛构成城市的心脏,作为城市对外的窗口和对内的示范区。三港,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在区域两岸规划建设旅游休闲港,高新科技港,现代物流港等三个功能区,重点突出在生活服务、金融支撑、产业集聚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四区,是指除主要功能区以外的四个居住片区。六桥,是指六座跨江大桥为骨架的南北交通网络,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松陶铁路桥、龙华大桥、松原大桥、松花江大桥、天河大桥和宁江大桥。

九、实施信息服务提升战略,开拓转型新路径

坚持信息化引领,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量子通信、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类创新。将信息化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着力推动信息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到2020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互联网+”新业态基本形成,逐步向信息经济强市迈进。

(一)推动信息化与产业深度融合

抓住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以信息化带动三次产业发展,更深层次地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升级。

1、培育和构建农业信息网络

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互联网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农业生产新业态,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为重点,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质量安全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借助“守望云谷”等平台,重点开展“互联网+村庄博览会”、 守望乡村创新创业系统工程和“互联网+守望菜篮子”等工程,促进农村生产、科技、资本、人才、市场等要素大跨度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农业和农村的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经营和智慧化生活,打造智慧乡村。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农业在主要农作物和养殖业生产中应用率达60%以上。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80%以上行政村,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应用。

2、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围绕“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开展面向油气开采及化工、农产品加工、生物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在产业链中的集成运用,培育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加快构建“大数据、大支撑、大安全”安全生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动态化、实时化,以及事故预判和风险防控自动化、智能化。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维护、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明显提升,工业生产逐步向智能化、高端化、个性化发展。

3、加速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由研究为主向应用为主转变,由域外引入向自主研发转变。加强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加快推进三网融合,重点推进“宽带松原”工程,实施“光网城市、提速降费”计划,推动多屏信息内容互动业务。打造云计算研发产业。加快信息服务的应用。优先支持虚拟化、云存储、云操作系统、云安全、云技术标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支持建设和运营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有云、行业云和区域云,满足各个方面对云技术的需求。依托信息技术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机构依法设立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证券和网络基金销售,建立网络支付、网络借贷、小额信贷、网络众筹、网络理财、电商支付和结算等相关业务。到2020年,实现信息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范围基本覆盖工农业和社会事业。

4、扶持壮大电子商务业

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建设。扶持有条件的骨干农产品专业市场发展网上交易,重点推动松原有机大米、优质玉米、绿色蔬菜等松原品牌的名优特农产品网上交易和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守望乡村、农稼链电商平台、大华乡村网商等有基础的商务服务产业向市、县、乡及其他行业延伸。重点推进松原市农稼链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前郭县守望乡村-东北电商园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电子商务领军人才及成功企业,助推产业发展。构造松原电子商务平台。积极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集团建立合作关联,在其平台设立松原馆,加快推进松原地区农村淘宝项目发展,争取电子商务县、电子商务村镇尽快落户松原。加快电子商务平台、代运营、仓储物流、信用服务业、咨询、教育培训、数据基础、金融等服务业建设。加快城乡快递服务网络建设,促进电商与快递企业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规范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和运行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到2020年,基本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二)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

全面实施“爱松原工程”,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9大信息平台建设,打造万户互联的新型网络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到2020年,实现城市信息化全覆盖。形成公共管理信息化应用体系、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体系、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城市高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五位一体的智慧城市体系。

1、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的跨部门、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丰富面向公众的信用信息服务,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稳步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环境、安监、金融、统计、气象、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建设城市应急指挥平台,打造集通信、信息、指挥和调度于一体的智能化城市应急联动指挥调度综合管理系统。加强政法机关网络基础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等建设,加快构建省、市、县、乡、村(社区)五级综治平台为主干的信息化体系。

2、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

充分运用大数据,不断提升信用、财政、金融、税收、农业、统计、进出口、资源环境、产品质量、企业登记监管等领域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丰富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实现对经济运行更为准确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提升宏观调控以及产业发展、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管理效能,保障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3、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

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公用事业、市政管理、城乡环境、农村生活、健康医疗、减灾救灾、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旅游、质量安全、消费维权、社区服务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4、建设便捷高效、功能完善的信息服务新平台

重点建设云平台、统一门户架构和用户体系平台、统一支付结算平台、统一城市信息安全平台、电子政务服务及城市管理服务云平台、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民生服务云平台、城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9大信息平台,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打造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的智慧松原。

(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构筑可靠、灵活、可扩展、可重新利用、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一体化信息网络,建成全面感知、高速运行、泛在互联、融合应用的信息技术服务网络。

1、光网覆盖

全面推进城区光纤入户,加快信息网络在农村覆盖,到2020年宽带骨干网入口覆盖率在规划城区内达到100%,郊区大于95%,宽带接入的用户普及率全市总体达到40%以上,开发区及新建小区达到50%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

2、无线网络

大力开发无线数据业务,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00万户,入口普及率达80%,加快推进公共WiFi(无线网络)建设,扩大WiFi热点覆盖,提高热点区域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和数据传输速度。切实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实现城市家庭宽带数据传输能力基本达到每秒20兆比特,农村家庭宽带数据传输能力达到4兆比特,加快4G网络普及应用。

3、广电网络

加大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力度,提高广电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县级以上城市双向化改造。加强县域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与升级改造,实现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全覆盖,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化转换任务。加强卫星定位及RFID(电子标签)技术应用为先导的信息采集感知网络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4、网络融合

加快创新信息网络发展,努力打造网络深入融合的大格局。研究探索量子通信技术,加快建设大数据量子通讯产业园,增强信息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广电与电信业务双向切入,加速物联网与通信网融合,推进下一代广电网与物联网融合,推动互联网、IPTV(网络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并轨,到2020年争取在“网络融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5、大数据

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布局松原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大数据应用。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政府等数据资源和平台设施,注重对现有数据中心及服务器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加强对互联网重要数据资源的备份及保护。

十、实施生态文明创建战略,营造发展新环境

全面实施“绿色松原”战略,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和综合环境治理力度,建立江河、湿地、草原、沙地、碱地、耕地、林地全覆盖的环境保护机制,促进生活方式转变,实现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

(一)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良好生态体系

加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湿地恢复治理力度,发挥湿地综合效益。构建吉林省西部重要生态功能体系。

1、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发挥湿地综合效益

湿地建设。重点推进查干湖湿地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陶赖昭、三江口、伊家店、哈拉毛都、大布苏和十三泡等湿地建设。以河湖连通工程为契机,通过哈达山输水总干渠及众多的分干、支渠沟通连接前郭、乾安周边花敖湖、道字泡等105个湖泡形成的湿地群,打造国家级重要湿地保护群落,有效改善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湿地恢复。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制。加强湿地生态恢复与建设,增强湿地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休养生息的能力。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湿地补水工程、国家级水产资源保护区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建设。

2、实施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改善生态脆弱区环境

草原综合治理。针对沙化、荒漠化、严重退化等不同类型区域的草原,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改良、羊草移栽、鼠虫害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完善草原承包制度,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建立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促进形成草原保护、建设的长效利用机制。到2020年,完成草场治理面积200万亩,禁牧休牧面积达660万亩。

盐碱地综合治理。针对不同类型盐碱地,采取灌排洗盐洗碱等“水改”方式等工程措施和松土种植苜蓿草等抗逆作物的“旱改”方式,同时结合有机肥投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生物措施,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努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到2020年,治理盐碱地面积380万亩。

沙地综合治理针对沙化区域的轻重程度,实施分类保护,确保生态安全。对松原境内向-乌大沙带、第二松花江右岸,以及前郭白沙尖、乾安灵丙山等沙化程度较重的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全面加大人工造林、种草治沙工作力度,打造吉林省沙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到2020年,建设防沙治沙林1.05万公顷,种草6万公顷。

林地综合治理以森林抚育、低质低产林改造为重点,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强林地产出功能。进一步加快农防林更新改造步伐,构建高标准农田防护体系。做好城乡和重点旅游景区绿化美化工作。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查干湖造林、城乡绿化美化等工程。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0.8%

(二)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构建环境防控体系

以宜居松原为目标,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重点进行水污染防治、城乡环境治理,不断提升城乡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建设碧水蓝天幸福松原。

1、碧水工程

统筹推进松花江、嫩江流域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健康,促进流域生态恢复。加强查干湖等重要供水水源地保护,充分利用湿地的生态系统净化水资源、调蓄水资源。重点实施一批水源地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确保水库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安全。强化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现有未达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于距城镇较近的农村,建设污水管网,将生活污水输送到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到2020年,城镇(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2、蓝天工程

加强生产型污染防治。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幅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严格控制煤烟型污染。推进火电、化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治理,切实加强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控制餐饮油烟等低矮面源污染。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加速淘汰老旧机动车。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在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支持物流企业建立“绿色车队”。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制定并实施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排放标准,加大施工工地和城市道路扬尘控制力度。建立道路遗撒监控系统,采取扫、洗和收集一体化的道路保洁措施。开展裸露农田治理,杜绝秸秆、草木露天焚烧。到2020年,城市优良天气天数达到340天。

3、松花江流域整治工程

提升松花江流域综合治理及开发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多样性保护和流域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恢复重要湿地和河湖生态,加强两岸城市景观建设。重点建设穿城流域景观带,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江岸水系生态环境,打造沿江景观样板。建设以哈达山、查干湖、三江口为节点的松花江旅游经济带,打造沿江旅游综合开发样板。建成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示范区、防洪减灾示范区和高效节水示范区。到2020年,把我市松花江流域打造成全国江(河)全流域统合治理示范区。

4、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全过程控制,加快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扩大辐射半径,乾安、前郭和市区的垃圾实现焚烧发电处理。建设扶余、长岭垃圾填埋厂。加强对已建成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督。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环境提升行动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无害化处理,进一步健全“户投、村收、镇运、区(县、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工程,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综合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和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到2020年,全市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三)推进低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1、低碳经济

统筹规划设计和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和园区,适时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推进低碳建筑,探索节能75%设计标准示范建筑,加快太阳能、风能及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倡导低碳消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率先示范,建设“低碳松原”。

2、循环经济

推动松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和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促进园区内企业实现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使能源和水资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建设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每个县(市、区)培育1-2个重点园区成为吉林省循环工业示范园区。

3、绿色生活方式

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市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等,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十一、实施全面改革开放战略,增添发展新动力

全面贯彻落实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投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基础设施以及社会公共领域,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把深化改革开放与促进经济转型紧密结合起来,借助市场和政策调整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最终实现松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松原发展更加广阔的前景。

1、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以管资本为主,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提升国有资产监管能力。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重大信息公开;谋划组建或改组松原市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组建松原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松原现代农业投资控股集团和查干湖生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稳步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具备条件的进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资产证券化为纽带,推进竞争类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改革成本分担机制,妥善处理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壳公司和厂办大集体改革遗留问题。研究央企与地方融合发展政策,探索建立央企对地方发展的反哺机制,支持共建一批产业园区。推动驻松央企和地方扩大合作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协助吉林油田等央企抓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适时出台松原市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指导意见。

2、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建立健全要素市场。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弥补发展短板,推动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加快组建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探索整合国有产权、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金融资产、技术产权、文化产品、排放权、水权、农村综合产权等专业交易平台,为各类产权股权交易提供综合性、便利化、一条龙配套服务。支持在重点领域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探索城市建设用地租让结合、征转分离、分阶段出让等灵活多样的用地供应方式,建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人地挂钩等政策试点。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有机融合,支持共建产学研联合体。推进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建立多层次技术交易平台,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积极培育新兴要素交易市场。探索发展网上土地、产权、技术、人力资源等交易市场以及互联网金融,实现线上线下、有形无形市场融合发展,构筑要素市场新优势。

3、优化政府运行机制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投资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建立政府服务网络,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推动部门审批集成化、层级扁平化。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范围,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切实厘清监管责任。推行受理与办理分离、跨部门事项的并联、多审批环节的合并和审批过程的闭环运行等审批服务运行机制,实现“一口进出、限时办结、并联办理、闭环运行”的联合审批机制创新,压缩全流程的总体时限。进一步细化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执行失误责任追究制、监督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不济责任追究制。

4、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开放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增加市场准入机会,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民营企业进入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特许经营领域,鼓励民资兴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探索体制机制、结构调整、市场准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激发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研究出台倾斜、扶持政策,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快速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服务,不断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不定期推选公布金融机构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名单;积极推广“助保贷”等有效融资模式,设立小微企业续贷应急基金,加快发展民营银行和村镇银行。加强民营企业融资培训工作,加强对拟上市或发债民营企业的筛选、培育与储备。加大用地保障,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造利用闲置场地等方式,解决用地难题。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积极引导和帮助民营科技企业申报省级民科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民营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民营经济提高科技水平。

5、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居家进城落户,享有城镇居民同等权利和义务。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行政管理创新和新型管理模式,综合推进“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改革;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扩大试点城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理顺县(市、区)和试点镇两级政府的权责关系,明确放权目录。

6、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着力加强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深化与各类投融资机构的战略合作,积极搭建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物权融资登记托管交易平台和债券融资增信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将松原纳入组建城市基础设施或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试点范围。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开展林地、草地、水面等领域物权融资试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健全巨灾防范和救助能力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完善金融征信平台,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7、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强化对农户土地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建立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力、证书证明权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登记制度;落实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健全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粮食银行”全覆盖;深化供销社改革,建设三江口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区,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深入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

8、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舟桥机制”,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研究实验、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激励分配机制,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重,拓宽创新成果利益分享渠道。探索地方与科研单位共建转化中心新模式,健全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地方与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带动相关研究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参与,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9、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善污染排放许可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区域治理联动机制。落实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10、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工作机制。

(二)扩大对外开放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构建松原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1、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和层次。依托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开放,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哈长城市群建设,加强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互动融合发展。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谋划松花江经俄罗斯到欧洲空中、陆海联运航线,及“长满欧”(长春-满洲里-欧洲)、“哈满欧”(哈尔滨-满洲里-欧洲)等国际货运班列运营项目。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全面开放,加大生态、农业、温泉、油气等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加强与周边省区的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构建与沈阳经济区、哈大齐经济带、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带及蒙东地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加强对外陆路、空中航线等通道提升改造和建设,全面提高对外联通水平,建设东北亚区域重要通道枢纽。加快实施与东北地区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进一步完善提升连接黑龙江、内蒙古的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围绕新兴市场机遇扩大开放。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培育壮大新的出口主导产业。推进与东北亚及国际经济的对接与融合,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2、坚持不懈抓好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不断研究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路径、新政策、新办法。围绕油气工业、页岩油开发、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重点产业以及开发区、各类园区重点区域,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大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等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采取“点对点”方式,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前景广阔、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积极开展产业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科技成果转化招商、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利用好东博会、图洽会、广交会、深交会等各类展会品牌和平台作用,提升松原形象,创造合作交流机会,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经济发展环境。

3、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承接发展国家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强与周边国家资源开发利用,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提高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能源原材料等产品进口比重,支持各类商务平台拓展进口功能,不断满足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需求。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发展低碳循环产业,积极引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鼓励外资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扶持高值高效农产品和精品畜牧产品出口,努力探索创建高端安全食品出口创汇创新基地。加强与东北亚各国全方位经济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开发建立合资合作开发园区,大力推进境外农林、矿产、渔业等资源加工转化和境外直接投资,以及对外承包建设,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4、打造开发开放平台紧紧抓住“一路一带”对外开放重大机遇,全力打造“一路一带”绿色农业开放平台、“一路一带”健康产业开放平台和“一路一带”油气精细化工开放平台。有序开展工业集中区晋升省级开发区工作,支持基本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开发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产业集聚能力,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加快长岭、扶余、乾安等省级工业集中区转型,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投资准入门槛,淘汰“两高一低”产业。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在农村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合作,建设区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以松原机场建设为契机,推动松原内陆港建设,创建综合物流保税中心,进一步打造松原综合保税区。

十二、实施创新驱动生成战略,拓宽发展新领域

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加减乘除”三篇文章,促进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释放新优势、集聚新动能。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构建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新高地;构建经济形态高级、科技水平领先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对接大学科技园、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建立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和公共创新平台。

构建服务平台。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为创业者提供厂房、设备等标准化设施,配套专业化服务,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加大政策扶持。适应“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等特点,简化登记手续,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或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

完善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产品和服务。

营造“双创”环境。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努力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将创新思路通过创业实践变成创业实体。

(二)着力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创新链

跟踪国内国际科技发展方向,选择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且能够实现突破的若干重点方向,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掌握重点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链。筹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引进一批研发机构,建设医药高新技术产学研联盟,在县(市、区)布局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加强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合成与拆分、药物晶型等关键技术研究,打造从新药发现、临床试验,到药品生产,再到产品使用和已上市品种的二次开发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中试转化、融资担保、专业培训和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提高医药健康领域成果的中试转化技术创新能力。

大数据产业创新链。构建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设施服务中心和开发平台,推动“基础云”、“平台云”、“金融云”、“物流云”、“政务云”、和“行业云”,吸引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支撑中心、客服中心、呼叫中心等服务链快速聚集,带动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物流、金融等服务业加速发展。

生物化工产业创新链。着力提升生物化工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资源加工产业链。重点加强玉米深加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引入与自主开发,支持玉米保质干燥、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和重点装备的研发;鼓励开发淀粉糖、多元醇、聚乳酸等高附加值、国内供给不足的新产品。

文化产业创新链围绕文化创意产业,谋划构思富有创意的文化项目。建设文化数字内容集成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库、文化创意中心等文化项目,重点构思设计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和高端艺术品等新型文化业态。

(三)着力推进产业持续创新能力

全面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同市场融合、创新同产业对接、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在关键领域和重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提升现代农业创新能力。围绕现代种植业、高效种养殖、生态农业、绿色农用制品等重点领域,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组织实施现代育种专项,加强高等品种培育,建立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科技攻关。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资源组合形式,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多元化、广覆盖、全领域的农技推广模式。

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围绕石化、生物质、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和集成创新能力。围绕装备、机械、建材、新能源等领域,建设和完善一批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间试验和工程化验证,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围绕油页岩综合利用、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储能、生物制药、下一代信息技术、低空飞行器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中试及工程化验证平台。加快推进聚乳酸等项目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成果产业化。加快推进畜牧业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现代医疗、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等试点示范。加快新兴产业创新产品孵化,推进创新产品研制开发、应用验证和首批次生产。

提升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消费、健康养生等领域,建设和完善一批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研发设计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等,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创制。依托优势区域,建设区域性服务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培育现代服务组织和机构,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支撑服务业创新发展。

(四)着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通过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依托“学子归巢”人才计划,在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流动机制。设立政策扶持资金,奖励及资助高层次人才,重奖对松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完善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高科技人才携带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参与分配。

十三、实施依法治市推进战略,开创法治新局面

扎实推进法治松原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坚持公正司法,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增强司法的公信力,为平安松原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健全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抓住国家赋予设区地级市地方立法权的重大契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切实用好地方立法权,做好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营造公平透明的政策环境。重点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建设。坚持问题导向,从本市实际出发,加快制定出台一批切合松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急需的地方性法规、规章,逐步形成完善的地方法规体系。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推动公正司法,坚持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行政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和检查评估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科学,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强化行政监察与审计监督,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强化机构、队伍建设,整合部门的机构和职能,突出并强化法制部门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法治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营造全民知法守法社会氛围

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职权法定、运行规范、公开透明、权责统一意识,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碰触。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市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制意识,全面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充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作用,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通过执法、司法实践树立法律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十四、保障措施

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强化规划引领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强化本纲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性作用,明确纲要的法律地位,增强纲要的中长期战略导向和大尺度空间规划功能,将本纲要作为指导松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年度发展计划、各类专项规划和县(市、区)发展规划要切实贯彻本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与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发展计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间安排上科学有序。

(二)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对总体规划统一组织实施。按照合理分工、协调落实原则,对本规划中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实施方案,并纳入政府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财政预算计划以及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要按照本规划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要加快推进各地区规划、重点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的完善和实施,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强化政策衔接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围绕国家及省“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哈长城市群”、“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吉林中部城市群”等重大战略部署及后续重大政策措施,结合松原实际,积极响应和落实,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各重点领域相关配套政策,为“十三五”期间松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政策保障。

(四)强化项目支撑

完善项目生成机制。按照“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开发原则,对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项目群,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市、县(市、区)和市直重点项目责任制,实行从项目准备、包装策划到资金落实、建设管理的全程服务,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完善项目保障机制。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依托资源、政策、交通、区位、环境等优势,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支撑和保障全市“十三五”目标的完成。

(五)强化监测评估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跟踪与分析,建立健全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要加强对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规划的动态调整和修订提供依据。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领域,市级重点专项规划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并向市政府提交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情况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由市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六)强化公众参与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保证信息充分、及时、准确的发布和分享,提高决策透明度,保障公众对决策的知情权。建立政府重大决策“不可行性论证”制度,充分借助公众参与对决策事项从“不可行性”方面进行反向分析论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附:松原市“十三五”时期拟建设重点项目

 



[1] (注:新城镇化人口就是指原通过搬迁、就业、居住等渠道脱离土地,与农村脱钩进入城市,户籍随着发生转变,由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从而享受市民待遇的一类人群;半城镇化人口就是指已经脱离农村在城市中工作或生活,但户籍仍然是农业户籍,没有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类人群;虚城镇化人口就是指在一些工矿区、林区、农垦区及微小城镇中生活的人,虽然是城市户籍,但由于城镇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发展缓慢,基本没能享受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一类人群。)

  (责任编辑:SYWZ01)
【E-mail推荐 【纠错】